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优化营商环境高级别国际研讨会学术平行论坛——主题为“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的学术研讨会,11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士表示,中国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营商环境的改善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同,有不少企业反映办事方便了,管理松绑了,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仍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图为“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学术平行论坛会场。经济日报记者仇莉娜摄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采取了大量改革举措,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增强民营企业信心、大幅压缩审批事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立竞争中性原则、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持续实施减税降费、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信用奖惩体系、优化政务公共服务、解决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推动中国营商环境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指出,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各国营商环境的排名,去年中国从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大幅攀升了32位,今年的排名又进一步跃居全球第31位,大幅提升了15位,中国连续两年进入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经济体的行列。
马建堂表示,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将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和先手棋,刀刃向内,持续推进政府的自我革命,六年过来简政放权改革极大地优化了中国的企业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改善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内需潜力。
一是简政放权改革催生了大量的市场主体,对稳增长、保就业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2018年我国平均每天新设的企业约1.8万户,与2013年相比,目前中国的市场主体数量增加了一倍,达到了1.1亿多户,对扩大就业、扩展内需和推动增长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简政放权改革加快了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的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对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新兴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为其成长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中国的营商环境有三个突出的长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一是创业环境在全世界排名靠前;二是供电,中国的电用起来很方便,成本也不高;三是合同的执行情况,现在的排名也不低。
中国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的努力也获得了许多国际组织的认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兼秘书长、前英国财政部副部长艾德明表示,优化环境的工作从来不会结束,中国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近几年的迅速进步,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的巨大潜力。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国别业务主任,首席经济学家艾卡思则表示,中国在监管环境的质量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变,也切身感受到了在助力企业活力发展和内生经济动力方面的进步。
尽管中国过去几年中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一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与会专家认为,中国要继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下一步,中国要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这一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营、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二要进一步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三要进一步放宽天然气、电力、金融等基础产业和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四要进一步推动公正监管,规范政府监管决策程序,避免政策随意性。五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六要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完善联合奖惩制度。七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加快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艾卡思也指出,中国应该把在北京和上海取得的卓越经验推广到全国,甚至将一些最佳做法推广至其他国家,同时进一步细化营商环境的实践和操作,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转自:经济日报地球村工作室)
|